查看: 126|回复: 0

破局健身生态瓶颈,还需消费者“体验为王”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4-10 10: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无人超市”卷土重来

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新冠疫情让举国上下进入“全民隔离”的紧急状态。



在此背景下,人们都恨不得将自己与外界狠狠地隔离开来,公共场所的“无人”成了最安全的状态。于是,无接触配送等一系列无人化的概念成为焦点。
并且,随着象征“中国速度”的火神山医院的正式交付使用,早已“走下神坛”的无人超市又重新回到到公众视线。


“2月2日,一家特殊的超市正式营业:没有店员、没有收银员,买完东西扫码即走。”
在它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中,维持着这样一个循环:顾客挑选物品→顾客用手机自主扫码结账→电子小票自动存储至顾客手机。这样的高效、自动的运作最大可能地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
截至目前,除了无人超市的营业,互联网生活品牌、新零售和物流行业都上线无接触服务。一时间,全城都在等待“空投补给”。


在这个特殊时期,无人经济似乎迎来“破局”。


/ “无人经济”的背后

无人经济,主要指“无人值守服务”,是在新零售、娱乐、生活、健康、交通等消费场景下实现的无导购员、收银员、服务者的自动化服务。


无人服务模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能降低经营者承担的部分人力成本,也会让消费者体验高效便捷的新锐生活方式。
其实,在热闹的无人经济背后,少不了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5G、人像识别、商品识别、无感支付、大数据分析、IoT、区块链等集成的“黑科技”,让无人经济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之所以称无人经济曾经“走下神坛”,就是因为相关品牌一直不温不火,甚至纷纷倒闭。
“2018年初,GOGO小超宣布停止运营;5月,猩便利拆裁掉60%BD人员、七只考拉停止无人货架服务、传果小美融资遭拒;6月传哈米倒闭;7月,邻家便利关闭北京的160余家无人超市;10月小闪科技破产清算。”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无人化模式下,商家的成本真的降低了吗?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真的更好了吗?




/ “无人健身”的起源

一切“改革”都源于痛点,健身产业最显著的痛点就是越来越高的成本和越来越高的用户流失率,所以无人健身初露端倪。
传统健身房动辄占地上千平米,健身房的场地租购、装修占了整体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但在收入中,用户续卡比例仅有15%,有40%的健身房处于严重亏损中。
加之从业人员复制率低、培养成本高(培养一名优秀教练的成本不亚于培养一名医生),使整个健身行业都以销售为导向,让教练化身销售,鼓动用户不断买课以维持健身房的收入。


并且,以销售额度作为考核KPI也影响了教练群体本身的专业度,不能给顾客提供足够专业的服务。
最终的结果是教练被强迫营业,用户没有得到个性化指导,尝了几次试听课的甜头就纷纷离开。
在这样的成本压力下,行业竞争者都在标准化的团操、标准化的设备、标准化的收费模式之下进行着角逐,商家很难建立起壁垒,也容易陷入无底线的价格竞争。
所以,秉承着节约经营端成本的目标(毕竟“无人化”能节约一大笔人工费),很多健身房借助“无人化”的泡沫加入了智能健身的大军。


一种“无人化”是去健身教练,即设备智能化。
通过在健身器材、蓝牙手柄、智能手环等设备上加入传感器,直观显示数字能让健身房降低高价聘请专业健身教练的成本。
另一种“无人化”是去管理团队,即场馆智能化。
通过人脸识别、手环识别等技术对不同用户进行分辨,让用户可以自主进入场馆、打开储物柜等。结合App预约场馆课程给用户更完善的智能体验,坪效比最大化。


/ “无人健身”的瓶颈

在行业整体商业模式升级的浪潮下,噱头足够响亮的无人健身却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瓶颈盲点就在于,经营者始终紧盯经营端(供给端)成本,却忽视用户端(需求端)同样高昂的成本。

——所谓“只有你难,我不难吗?”

从2019年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来看,传统健身者画像(硬核玩家&增肌狂魔)不仅不是健身会员中的主力,更不能给健身房带来高经济价值。


女性在数量上都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在支付意愿方面更是碾压了男性。据统计,“减肥瘦身”几乎占据了健身房的一半需求,而“缓解压力”与“丰富生活”的比例也不可小觑。
作为女性,购物已经够费钱了、约会已经够费时间了、有氧已经够累了,所以用户端每次在健身房投入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学习成本都纷纷“三高”,购买决策成本也高上加高。


只着力于降低经营成本,无人健身房仍旧忽视用户端成本。
就学习成本来说,运动者难以掌控自己的身体,不能实时了解自己的体能状态适用怎样的训练负荷和速度,又如何能享受到到真正的服务价值?
在这样“不透明”的环境下,服务水平虽然提升了,服务带来的核心价值还是没有升级——用户的体能依旧不能得到及时反馈,难以得到有效的训练。
所以,在缺乏专业私教的指导之下,用户在无人健身房中仍旧不得其门,健身效率低下。
最开始的一腔热血就像被凭空泼了一盆冷水——谁又喜欢做无用功呢?


核心痛点未能触及,服务价值没有提升,用户不能可视化看到自身的健身成效,就不能保证健身的体验。无人健身房重新陷入到用户流失严重、复购率低的老问题。
看来,服务价值升级才能带来行业整体的商业模式升级。


/ “无人健身”这道题  GoMore AI教练来解

综上所述,无人健身之所以没能解决真正痛点,是因为仅仅将人工智能作为人力替代方案,降低供给端人力雇佣成本(实际上很多时候AI的成本比人工更高)。
在健身房中,AI的真正作用是以用户训练目标为导向,实时给予个性化指导,从而降低用户端的健身成本,满足用户真正的需求,提升服务价值。
所以,作为需要精确计算的“数学题”,健身中的个人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值、体能水平、训练成效等因素,才是决定着用户健身方案的核心要素。


GoMore AI教练通过数据的处理与收集数据,将复杂的体能指标通过算法纳入个人化体能模型,将模糊抽象的经验具象化成可视化的图表。
为终端消费者带来全新使用感知,辅助运动者和教练更好地完成工作。


所以,破局的核心在于:
AI智能算法将所有数据通过用户友好的方式进行可视化,让健身变的更“聪明”,让“健身小白”也能对体能数据了然于心,让经营者将所有服务从“千人一面”变成“千人千面”。


放眼望去,多元的技术正在慢慢从体育赛级流通到民用级。
或许,AI能重塑健身产业,为用户层面的体验机会、行业层面的壁垒机会、产业层面的模式机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路与火花。

參考文章:
1. 科技民生, 《无人超市:一场“低成本”的骗局!》,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60508946
2. 新华网, 《火神山上线无人超市,零售“无人化”是否会成为主流?》,
http://www.xinhuanet.com/enterprise/2020-02/08/c_1125545244.htm
3. 脑极体, 《当技术重塑健身产业,AI有可能胜过人类教练吗?》,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http://www.woshipm.com/ai/990247.html
4. 三体云动数据研究中心, 《2018年健身行业数据报告——健身房生存白皮书》  https://www.3mbang.com/p-1996544.html?g=1128
5. CDA数据分析师, 《数据告诉你遍地都是健身房,生意真的这么好做吗?》腾讯云,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4260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